支持《鄧姓文化》雜志創(chuàng)辦捐款名錄

【概要描述】1 先秦時期,鄧姓主要活動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、湖北一帶。秦漢時期,鄧姓很快散布到四川、陜西、江蘇等地。河南是鄧姓的發(fā)祥之地,南陽郡鄧姓的開基始祖為鄧況,在漢朝中葉,自楚徙居河南南陽新野,子孫一直以農(nóng)桑為業(yè)。到東漢光武帝時,南陽鄧姓達到頂峰,太傅高密侯鄧禹是南陽鄧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,后來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均為鄧禹的子孫。東漢是鄧姓最輝煌的時代,“鄧氏自漢中興,凡侯29人,公2人,大將軍以下l
【概要描述】1 先秦時期,鄧姓主要活動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、湖北一帶。秦漢時期,鄧姓很快散布到四川、陜西、江蘇等地。河南是鄧姓的發(fā)祥之地,南陽郡鄧姓的開基始祖為鄧況,在漢朝中葉,自楚徙居河南南陽新野,子孫一直以農(nóng)桑為業(yè)。到東漢光武帝時,南陽鄧姓達到頂峰,太傅高密侯鄧禹是南陽鄧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,后來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均為鄧禹的子孫。東漢是鄧姓最輝煌的時代,“鄧氏自漢中興,凡侯29人,公2人,大將軍以下l
1
先秦時期,鄧姓主要活動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、湖北一帶。秦漢時期,鄧姓很快散布到四川、陜西、江蘇等地。河南是鄧姓的發(fā)祥之地,南陽郡鄧姓的開基始祖為鄧況,在漢朝中葉,自楚徙居河南南陽新野,子孫一直以農(nóng)桑為業(yè)。到東漢光武帝時,南陽鄧姓達到頂峰,太傅高密侯鄧禹是南陽鄧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,后來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均為鄧禹的子孫。東漢是鄧姓最輝煌的時代,“鄧氏自漢中興,凡侯29人,公2人,大將軍以下l3人。中二千石14人,列校22人,州牧郡守48人,其余侍中、將、大夫、郎、謁者不可勝計?!蹦详栢囆諏σ院蟮泥囆占易逵绊憳O大,因此,有“天下鄧姓出南陽"之說。西晉末,鄧姓大批從河南向南方移民,直達福建、廣東。唐宋時鄧姓的主體已經(jīng)跨過長江分布于湖南、江西、四川地區(qū)。到了明清時期,鄧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。明末鄧姓始入臺灣。
2
宋朝時期,鄧姓大約有36萬,約占全國人口的0.46%,排在第四十六位。當時鄧姓第一大省是湖南,約占全國鄧姓總人口的25.5%。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、江西、四川,這三省鄧姓大約占全國鄧姓總人口的70%,其次分布于福建、山東、廣東、河南、廣西等地。當時的湘、贛、川是鄧姓聚集的中心地區(qū)。
3
明朝時期,鄧姓大約有46萬,約占全國人口的0.49%,排在第四十五位。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湖南、福建,這三省鄧姓大約占鄧姓總人口的六成,其次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江蘇、湖北等省。江西為鄧姓第一大省,約占鄧姓總人口的30.2%。宋元明期間600余年,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東南地區(qū)遷移。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、湘、閩為中心的鄧姓聚集區(qū),人口重心向東南移動。鄧氏宗親點擊進入全國鄧氏總群
4
西晉末年,"永嘉之亂"時,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(xiāng),后又分支泉州等地(這一說法存在重大謬誤,西晉良吏鄧攸在“永嘉之亂”,沒有避居今福建寧化禾口石碧村,更談不上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。 )
5
東晉十六國時,中原鄧氏大舉南遷,分布于江南許多省份,以江西、江蘇居多。總之,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,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。與此同時,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、廣東等地。至晉代,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、河北、陜西、山西、甘肅、安徽等地;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至唐代,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,分別居于甘肅、山西、湖南、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(qū)。
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、湖北、福建、廣西等地。
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臺灣,此后,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臺灣遷徙,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。
當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(qū)、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,其中江西、湖南、河南為最,四川、廣東、福建、江蘇次之
中華鄧
RECOMMEND NEWS